乳癌从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分类上包括激素受体阳性(ER+)、HER2+型及三阴型乳癌(TNBC)。选择性ER调节剂(Selective ER modulators, SERMs),最著名的是他莫昔芬和雷洛昔芬,是第一批成功用于乳癌预防的药物,顾名思义,SERMs是最主要对于ER+乳癌预防效果明确。在患乳腺癌高危人群中,3期临床随机对照实验(RCT)证明,他莫昔芬能够降低高危女性30%-60%罹患浸润性乳癌的概率。但是仍然有很多女性因为顾忌副作用(如潮热、白内障概率增加、以及少见的深静脉血栓&肺栓塞、子宫内膜癌概率增加);另外一个SERMs类第二代的药物——雷洛昔芬(Raloxifene)和他莫昔芬有着类似的效果,即降低45%-90%的减低罹患ER+乳癌的概率,副作用更少(但是仍有潮热、血管并发症),并且子宫内膜癌概率还没有增加。除了上面两个著名的药物,第三代的SERMs正在研发。一个名为PEARL的实验研究了lasofoxifene在绝经期女性中预防乳癌的效果:这个药物能够降低79%的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,以及89%的ER+乳癌发生率。另外一个类似的实验针对的是Arzoxifene,能降低56%的概率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两个药物的适应症一直以来都是骨质疏松的治疗。一提到他莫昔芬,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类药物:芳香化酶抑制剂(AIs),因为在治疗ER+乳癌中,AIs和他莫昔芬有类似的疗效,那么AIs能不能和他莫昔芬一样用于防癌呢?第一个此类研究是NCIC-MAP3研究,对比绝经后高危患乳癌女性服用依西美坦5年和对照组相比能否降低患癌概率,结果:依西美坦能够降低65%患浸润性乳癌概率以及73%患ER+乳癌概率。另一个AI药物阿那曲唑疗效略差于依西美坦。但是目前为止,没有一个AI类药物被FDA批准用于临床乳癌预防。目前正在研究AIs能否降低DCIS(导管原位癌)患者继发浸润性乳癌或DCIS的概率,详情可以追踪NSABP B-35研究及IBIS-II研究的结果。除了ER+乳癌,另外的乳癌类型——HER2类乳癌和TNBC都进行了相关的预防研究。第一个Her2乳癌预防研究报道,Her2+导管原位癌的患者,在术前使用一次赫赛汀能否降低后续患癌风险;此外还有类似的用赫赛汀进行的预防性试验。这些研究的结果在未来几年会公布。在TNBC的预防研究中,被研究的药物有:COX-2抑制剂塞来昔布,类维A(retinoid),他汀类药物、二甲双胍等预防TNBC的作用,但是塞来昔布和类维A药物都因副反应较大未进一步研究,二甲双胍片目前正在进行3期临床研究(NCT01101438)。但是截止目前,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药物能够预防TNBC。